近年来,都兰县坚持生态保护优先,以产业园建设为契机,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带富增收新路子,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1做法及成效
(一)坚持保护优先,提升产业生态功能。
都兰是柴达木盆地主要风沙源区之一,产业园建设始终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挖掘枸杞在沙漠化防治中的独特优势,大力发展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布局建设生产功能区,枸杞种植面积达18.3万亩,主导产业覆盖率达80%、适度规模经营占比达72.6%,在推动柴达木枸杞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的同时,有力改善了柴达木盆地生态环境。近十年气象资料显示,诺木洪地区年降雨量从39.9毫米增加值58.51毫米,6级以上大风由年均54次降低至不足20次,空气质量显著改善,在调整产业结构、工程防沙治沙的实践中走出了一条保护生态、绿色发展、改善民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坚持源头治理,夯实绿色防控基础。
立足高原净土、富硒有机、健康养生的先天优势,在绿色兴农上下功夫。制定《都兰县有机枸杞生产操作规程》、《枸杞标准化生产推荐使用农药品种清单》等办法,推进“一控两减三基本”,严控农业用水总量,完成诺木洪灌区水价综合改革。加快“三品一标”认证,绿色有机枸杞认证面积分别达11.73万亩、6.3万亩,绿色有机枸杞认证比例达85%。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化肥农药使用量同比减少2.67%、3.08%。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枸杞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达9.3万亩,有机肥、配方肥施用面积达7万亩。推进废弃物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禽畜粪污利用率达83%。建成枸杞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系统,完成10.55万亩枸杞有害生物防治。建立“都兰红”党员致富先锋模范基地,培训新型职业农民346人次。
(三)坚持过程控制,完善质量追溯体系。
研究制定《都兰县国家级枸杞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质量安全追溯监督控制体系实施办法》,聚焦基地种植、车间生产、市场准入、市场监测等关键环节,建立过程控制、运转高效、快速响应的食品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产业园设立产品质量安全建管站,各企业配备专职植保员、质量监督员、生产技术员等力量,重点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确保农业化学投入品在采购、储运、销售等环节质量可追溯。加强预警通报和应急管理,建立应急管理控制体系和应急预案,常年检测枸杞样品500个以上,病虫害综合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根据抽检结果和质量安全状况,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对农药、添加剂残留等重大质量安全隐患及时发布预警通报,公布允许使用、禁用或限用的农业投入品目录。2018年,全县枸杞产品抽检合格率达100%。
(四)坚持群众主体,创新带富增收模式。
把生态资源转化成产业发展优势,多措并举带动农牧民增收。扎实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产业园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全部完成。推进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完成10.24万亩枸杞参加农业保险,切实降低了农牧民负担。通过土地流转、股份合作、折股量化、保底分红等方式,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发展模式,“劳务经济”、“国道经济”等多种形态的经济不断壮大,带富增收能力不断提高。2018年,产业园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3万元,高于全县平均水平32%。吸引全国19个省区3.5
万务工人员从事枸杞采摘,人均增收达1.29万元。
2思考与启示
(一)高位推动是保障。
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把产业园创建同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结合起来,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省委“一优两高”结合起来,成立省州县三级创建体系,统筹负责创建管理、沟通协调、责任落实。把产业园作为创建国家级枸杞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和国家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示范区的主战场,成立县长任组长的创建领导小组,统筹谋划、分类指导工作,为绿色发展筑牢了组织保障。
(二)生态优先是基础。
针对都兰是柴达木盆地荒漠化防治核心区,生态环境特殊而脆弱的实际,在创建中把生态优先贯穿到创建始终,充分发挥枸杞在荒漠化治理中“节水、固沙、增绿”的优势,坚持“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沙产业发展理论,依托丰富的枸杞林资源,用产业化思路指导防沙治沙,在带动产业发展的同时,实现林地面积、森林覆盖率“双增长”,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双减少”,探索出了一条高原生态保护、生态经济效益显著的多赢之路。
(三)差异发展是关键。
都兰县地处世界“四大超净区”之一的柴达木盆地,独特的光热水气和洁净无污染且富硒、富锗的土壤条件,造就了柴达木枸杞优质品质。坚持走差异化发展之路,把绿色兴农、优质产品供给摆在首位,吸引集聚土地、资本、科技、人才等要素,推进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提高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发挥产业园引领辐射带动作用,为全县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四)联农带贫是核心。
始终把带富增收、脱贫攻坚作为产业园创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生态资源转化成农业生产优势,依托枸杞主导产业,延伸发展采摘种植、加工生产、物流快递、餐饮住宿、观光旅游等多元业态,激发产业链、价值链的重构和功能升级,探索建立“产业园+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发展模式,完善“产业园+精准扶贫”联农带贫机制,产业园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远高于全县平均水平,产业园脱贫率100%。
(五)深化改革是动力。
立足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实际,紧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调优种植结构,小麦、油菜等传统型、低效益作物占比下降,资源消耗低、经济效益好的枸杞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绿色生产方式全面推广,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不断健全。枸杞精深加工、采摘体验、观光旅游、电子商务等新业态不断催生。农村集体产权、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有序推进,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一份红头文件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这是一份...
中央政法委近日出台了关于处理上访人员的要...
2019年12月20日14点,大院社区党...
仙寓,因仙寓山得名。仙寓山被誉为神仙居住...
徐州新沂农贸市场 可行性研究报告、文化旅...
本网讯 (通讯员 王文艺 李春辉)近年来...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富硒产业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富硒产业法治网 fxcyfz.org.cn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