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省、全州脱贫攻坚主战场,巴东县一以贯之把产业发展作为精准扶贫的关键举措,厚植发展基因,激活发展动力,阻断贫困发生动因卓有成效。
近年来,该县产业发展突出功能定位、实施片区开发,推行多元合作、拧紧产业链条,注重综合配套、夯实发展基础,凸显产业发展对脱贫攻坚的支撑作用。截至2018年底,该县累计实现87个贫困村出列、13.54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39.1%降至10.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424元。
规划引领:突出功能定位,实施片区开发
精准布局,彰显地域特色。依据县域产业特征、资源禀赋和现实条件,将特色产业划分为四大片区。在东瀼口、官渡口、沿渡河等低山地区,巩固发展椪柑、脐橙、纽荷尔、雪里红等水果基地;在溪丘湾、茶店子、金果坪等二高山地区,新建改造单丛茶、白茶、红茶、海棠茶等茶产业基地;在绿葱坡、野三关、水布垭等高山地区,重点发展道地药材;在沿渡河、信陵、大支坪、清太坪、绿葱坡等地区,借助神农溪、长江巫峡风景区、四渡河玻璃栈道、清江画廊风景区、森林花海、高山滑雪场等开发机遇,建设休闲农业观光园、特色水果采摘园、传统小吃农家乐和特色乡镇。
集群开发,凸显规模效应。到2018年底,全县实施柑橘品种改良5000亩、管护10万亩,开展晚熟品种栽培试验1000亩,累计发展柑橘10.6万亩。全年新建茶叶基地5.51万亩,其中绿茶3万亩、白茶1.01万亩、单从茶1.5万亩,全县茶叶面积达到12.41万亩,茶叶产量3139吨,引进福建正山堂、浙江安吉白茶、湖北九端茶业等知名茶企,跻身2018中国茶业百强县。药材基地面积达24万亩,成功举办恩施(巴东)中医药产业大会,与中南民族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达成药材产业合作协议。
长短结合,畅通脱贫门路。围绕全县产业发展总体布局,实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推进特色产业到村到户“五个一”。大支坪镇药会坦、中坝、分箱谱等6个村种植牛蒡1130亩;野三关镇竹园淌村建成标准化蔬菜大棚700个,发展番茄基地800亩;官渡口镇西溪坝村打造集采摘、观光、游乐于一体的葡萄风情园,葡萄采摘园面积达560亩;茶店子镇大湾村发展苹果800亩、猕猴桃360亩。
利益联结:推行多元合作,拉长产业链条
在大力培育经营主体的同时,巴东县还引导经营主体与贫困农户多元合作,建立产业扶贫长效机制。
贫困户收“租金”,土地集约开发。积极引导各类市场主体投身农业产业经营,实行规模经营、集约开发。官渡口镇引进12个外地客商组建专业合作社,采取“市场主体+贫困户+土地流转”方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托管1879户农户(其中贫困户921户)的土地10320亩。恩施吉笙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2000万元,在大支坪镇兴建药业基地,以每亩每年500元的价格租赁土地1130亩,带动7个村156户贫困户增收。
贫困户入“股金”,持股参与经营。贫困户以土地、山林、房产、资金等方式入股,农民变股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股分红。巴东县将军山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带动46户贫困户栽植翠冠、园黄等梨树新品180亩,户均年增收5000元左右。野三关镇上阳坡木瓜专业合作社吸纳85户贫困户的资金入股,发展木瓜1.2万亩。
贫困户领“薪金”,实体吸纳就业。建成红花岭3万平方米扶贫厂房,引进武汉剑峰实业、铭金工贸、福建正山堂茶叶公司、维洁纸业、金意塑料、硒海堂茶叶等企业,可吸纳1000人就近就业。野三关开发区10万平方米标准扶贫厂房即将投入营运,可吸纳近4000人就近务工,受益易迁户约750人。野三关开发区投资5000万元修建中药材交易市场,可吸纳300名贫困人口就业。
政策支持:注重综合配套,夯实发展基础
巴东县瞄准靶心综合施策,相应推出产业奖补、信贷支持、品牌培育等一系列含金量高的政策性措施,奠定了产业扶贫基础。
加法做足。实施重点贫困村土地整治4万亩,结合乡村旅游开发、产业发展,全面实施“土地整治+”工程,做足“加法”,全面整治、美化、提升“山水林田路”,达到“颜值”“内涵”双提升。建成荷花庄园、野花谷度假村、牛洞坪采风基地等精品工程。启动4个地方投资占补平衡项目建设,实施旱改水项目900余亩。
奖补激励。出台《产业扶贫以奖代补实施方案》,对带动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的经营主体以及自主发展主导产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实行奖补,产业奖补范围包括茶叶、柑橘、中药材、核桃、设施蔬菜、特色蔬菜、养殖业以及农产品加工、土地流转、农业政策性保险等。仅2018年度,县级财政就兑现各类奖补资金2302万元。
信贷支持。出台《整合财政金融政策推进产业扶贫实施方案》。2018年起,县级财政设立产业扶贫基金8000万元,投资到能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的产业经营主体,2020年以前股权收益按村集体经济组织和贫困户2∶8的比例分配。建立风险补偿基金6000万元,为扶持对象提供融资担保,2015年以来,累计为贫困户发放贷款5.74亿元,为经营主体提供贷款1.91亿元。
品牌培育。指导农产品生产企业建立配套的生产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富硒茶海棠种植技术规程》《富硒巴东大蒜种植技术规程》成为恩施州地方标准。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累计申报认证“三品一标”产品71个。聚力打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巴东郡贡茶”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巴东独活”取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巴东玄参”“巴东独活”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金果茶”“金茗茶”获得有机食品认证,成功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柑橘)标准化生产基地3万亩。
近年来,巴东四大特色产业片区骨架拉伸,规模集群效应明显;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日臻完善,扶贫脱贫成效凸现。
一份红头文件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这是一份...
中央政法委近日出台了关于处理上访人员的要...
2019年12月20日14点,大院社区党...
仙寓,因仙寓山得名。仙寓山被誉为神仙居住...
徐州新沂农贸市场 可行性研究报告、文化旅...
本网讯 (通讯员 王文艺 李春辉)近年来...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富硒产业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富硒产业法治网 fxcyfz.org.cn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